全运赛场的特殊"双籍"现象
在刚刚结束的陕西全运会男足U20组比赛中,山东队夺冠阵容里出现了7名中超俱乐部梯队球员,这些球员同时具备"山东全运队"和"职业俱乐部"双重身份。这种特殊的运动员归属模式,折射出我国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深层矛盾。
一、历史沿革:专业队体制的延续
自1993年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全运会足球项目始终保持着"地方体育局+职业俱乐部"的双轨制:
- 注册权归属地方足协(全运会参赛单位)
- 培养经费多来自职业俱乐部
- 比赛任务由双方协商分配
"上海队去年为备战全运会,特意从根宝基地召回5名租借到中乙的球员,这直接影响了球员的职业发展进度。"——某俱乐部青训总监透露
二、现实困境:三方诉求的冲突
利益方 | 核心诉求 | 矛盾点 |
---|---|---|
地方体育局 | 全运会成绩考核 | 要求球员长期集训 |
职业俱乐部 | 球员商业价值 | 需要比赛保持状态 |
运动员 | 职业发展 | 面临双重训练标准 |
三、破局之道:注册制度的改革尝试
2021年起,中国足协试点"双注册制":
- 允许球员同时注册在职业俱乐部和地方足协
- 建立训练补偿机制(俱乐部可获得全运会奖牌分成)
- 设置"全运优先期"(赛前3个月集中备战)
典型案例:浙江队球员张玉宁曾在全运会备战期拒绝俱乐部征召,最终体育仲裁委员会裁定"运动员需优先履行全运会合同义务",此案促使各方重新审视权益分配问题。
随着2025年大湾区全运会筹备启动,关于运动员归属的讨论再次升温。专家建议参考奥运会"职业球员参赛"模式,逐步建立更市场化的权益分配机制,让全运会真正成为职业球员展示舞台而非体制博弈的战场。
国家运动员大雕闪耀世界杯: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的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