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体育中心

精彩空间展示

1935年建成

编辑

江湾体育中心原名“上海市体育场”,由董大酉建筑师设计,建成于1935年,占地约300亩,建筑总面积7.9万平方米,由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池馆三大主体建筑组成。作为“大上海计划”中的重要公共建筑项目之一,是当时国内及远东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也最具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体育建筑群。[3]

作为国民政府发展上海的《大上海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运动场于1934年8月正式开工,1935年8月底正式竣工,随后于10月10日在体育场内举行了中华民国第六次全国运动会。1936年上海市长吴铁城在体育场创办了「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

1936年《上海市年鉴》中曾这样描述:“江湾体育场建筑之伟大、范围之广袤,其于体育场之地位,目下远东殆无与匹”。江湾体育场是当时民国政府推出的“大上海计划”的主要建筑之一,该计划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建设近代上海(不包括租界)的城市规划,选定以江湾南部今五角场地区为中心,由政治区、交通设施、外围工业住宅区和道路系统四大建设项目组成。遗留在杨浦区的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大厦、上海市体育场(江湾体育场)、上海市立图书馆、上海市立博物馆、上海市立医院5处建筑都是「大上海计划」的组成部分。“大上海计划”目的是为了与上海市内的列强租界相抗衡,凸显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抗日战争爆发后,「大上海计划」被迫停止。[4]

1937年到1945年日军占领期间,体育场作为日军军火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民政府重新接管体育场,但仍用作军火库和兵营。1946年4月,军火库发生爆炸,田径场大部分看台被炸裂,震塌,其他建筑物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

1948年,中华民国第七次全国运动会亦在此舉行。

1954年全面修复

编辑

江湾体育中心建筑组群主要墙体采用红砖砌筑,只在入口部分加以装饰,建筑各部分比例恰当,民族形式鲜明。抗日战争爆发后,运动场建筑为日军毁坏。国共内战结束后,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拨款全面修复,修复设计由华东建筑工业部建筑设计公司(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于1954年8月竣工,陈毅市长亲笔题名为“上海市江湾体育场”。[5][6]

2006年改建

编辑

當局花費两年多耗资亿元對江湾体育场進行修复。江湾体育场主体建筑———运动场、体育馆和室内游泳池基本上都修旧如旧。同時江湾体育场已更名为「江湾体育中心」,并成为占地84公顷的杨浦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核心部分。[7]

占地约15公顷的江湾体育场西大门前,已挖建了地沉式广场。经过「整容」,运动场、游泳池、体育馆三大场馆的外墙展现出当初建成时的风采。工程技术人员对风化程度深的墙砖施行“外科手术”,予以更换,对浅度风化的墙砖做了“面膜护理”,所有的表墙都展现出当初建成时的风采。[8]

2008年5月,江湾体育中心全面开放,由创智天地营运管理。它的主体包括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室外球场区、足球场四大部分,并设有大型停车场、中式庭院等配套设施。[9]

世界十大男击剑运动员
童可欣:人物簡介,主持經歷,個人喜好,人生經歷,所受榮譽,人物評價,社會評價,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