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训课
PRIX DE LAUSANNE
难的不明显,
但丑的很明显
基训大课,应该是大家最容易“看懂”的部分了,它的观赏性确实不如变奏和现代来的强,但是……
你是能跳变奏还是跳现代了吗,基训课显然是你除了身上穿的体服之外,你最可能接近洛桑选手水平的时刻啊。
洛桑女生基训沿用古老严谨的法派教学,可以说每个组合每一拍,都有值得学习感受的东西。
女选手基训课
1
动起来
基训课的中间长组合可能对业余学员有点难度,但把杆的动作理论上是努把力能够得到的——不是说也要把腿给抬到180°,而是起码要把每个动作做出同样性质。
笔者对把杆基训这段直播唯一的建议是:你们自己去试试看。
其实洛桑主持人已经告诉你了,Platel老师出的组合,是“deceivably difficult”——它不光是难,它还骗你说它挺简单的。甚至你坐在屏幕前,脑子跟着她们一起转,你都不一定能感觉到难在哪。
反正笔者的老师最近给同学们试了,做到第三节课了依旧是个大翻车:这组合看上去人畜无害,只是加了个手,只是换了个重心,只是在循环的末尾加了点变化——你猜怎么着,真就倒不过来的。
而你一旦把这几套把杆组合做顺了、吃透了,以至想明白它到底哪难,自己为啥倒不过来,综合能力绝对能上一个台阶。
AB组男选手基训课
2
加上手
Platel老师出的组合,脚下动作是规定死的,但很多时候她并没有说手的动作必须如何,这时候就会发现每个选手在手脚配合上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上身协调的选手这时候就很有优势,搁一起就像是她都对了、其他人都错动作了。
相比于脚下的规格一定落在“开绷直”,芭蕾留给上肢的自由空间明显是更大的,基训课上主持人也特意提到手臂动作的区别:不同学派在脚下技术规格方面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头和手的动作往往就区别挺大。
对业余学员来说,老师也是一般先强调脚下动作,逐渐再加上头手配合 (然后很多人就再也加不上去了),其实手的规格路线在芭蕾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手臂的正确使用,是有助于核心的收紧、重心的调整、跳跃的发力、旋转的惯性等等。
如果说芭蕾脚下是主菜牛排的话,手臂不是前面那个例汤,而是烤牛排的火和搁牛排上的盐巴,没了这些牛排是没法吃的。
3
录下来
光是跟着做组合如果还不够,笔者这里建议大家把自己组合表现录下来,同屏和选手们的动作作对比,然后你会发现——就丑的很明显了。
丑并不是说腿伸不直或者脚绷不住 (那些并不需要拿到洛桑实习课上解决),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相比之下哪里手脚没协调上,哪里缺个气口,哪里节奏拖慢了或哪里起范儿很突兀。
对比久了,你也会逐渐发现选手们的处理能力差异——至少你先做了个思想上的巨人。
A组选手基训大课
2.变奏排练
PRIX DE LAUSANNE
把基训的脑子换掉
才更容易看清起舞的目的
上一篇推送就讲到,洛桑安排那么多天赛程,就是考察你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老师要求下能不能快速适应,很多变奏排练阶段对老师要求能做到快速改进的选手,最终成绩都很好,而油盐不进的最终都寄了 (但其实排练的时候评委并不在场,这个也可能是错觉)。
笔者觉得,千万别因为“这些个变奏我一个也跳不了”就放弃这个难得的学习材料,变奏其实并不一定是基训的终点,两者很多时候其实是平行的,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说基训练的精致了,变奏就一定会自动的变得更好了,反过来那就更不成立。
这也是为什么洛桑大赛里课堂基训和舞台变奏都是考核内容,两者分值甚至都一样。
洛桑半决赛评分构成
1
看审美
洛桑报名上限是18岁,选手都还是孩子。这个年龄段对动作质感、音乐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老师的审美。
洛桑的剧目coaching除了更大限度挖掘潜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学资源的公平,避免出现娃很有天赋而TA的老师很坑这种情况,至少不能跳个舞姬幻影还咧个大嘴笑把评委吓一跟头。
从基训到变奏,目标和心态要经历从“稳定规范”到“舒展表达”、从“我要感受”到“我要被看见”的剧烈切换,要知道怎样是“美美哒”,如何去达到“美美哒”。
在两次共计不过20分钟的变奏指导中,排练老师很小心翼翼的在不大改原本编舞、不影响选手发挥的前提下,给变奏加上“last finishing touch”,时常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像是把一个课堂作业变得更像个节目了。
如果你有幸也要挑战洛桑的变奏,可以把coaching片段都刷一遍,审美的积累是非常艰难也非常快乐的事,笔者相信你肯定能发现自己的一片天地。
古典变奏排练
2
看标准
洛桑赛中也会有同一个老师即带大课又带变奏指导,可以发现在这两个场景下老师的风格和要求都能很不一样——同理,你的老师从基训切换到变奏,也可能让你惊觉“哦原来你竟然是这样的老师” (就好像明明都是同一个家长,读书的时候希望你不要谈恋爱好好学习考985,进了社会又希望你马上开窍原地领证三年抱俩)……
基训的标准更容易掌握,比如开绷直,比如跟拍子;而评判变奏好坏的方法就很多元化,除了技巧难度 (这点业余成人确实也很难),是不是力所能及处理好每个动作,是不是根据个人特点对动作进行合理调整,是不是诠释了角色或音乐……只有掌握了评价变奏的标准,才有可能把一段变奏演绎好。
舞蹈不是“一个技巧连着一个技巧”,更不是“一张照片连着一张照片”,技巧是为表达剧情/角色/情绪/音乐服务的,不能为了多转几圈就放弃舞姿衔接、放弃音乐处理。
男生的变奏指导Bonelli老师就很多次拦住想蹦满全场的男孩子:这里需要的是一个停顿、一个调整,而不是把腿甩上去了结果屁股还留在下面。
3
看态度
洛桑老师的教学态度,是能让观者也感受到爱的,面对第一次见识大场面的小选手,变奏指导Monique老师会先花半分钟引导她们冷静下来,她们任何一点进步都马上给予反馈 。
洛桑给予孩子这样的待遇,让TA知道自己是个宝贝,自己很重要,无论如何也要保护好自己,然后努力跳得更好,想着将来要成为一个顶尖的舞者。
而国内有些艺术学习氛围,永远都是在打击,学艺术的孩子们整天都抬不起头来,灰头土脸的,其实带着恐惧的心,练芭蕾是练不出来的。
Monique老师无数次讲到,哪怕是任何一个延伸、一个气口,你都要显得“happy to do that”,舞蹈表达一定是你情我愿的事——千万不要以为观众看不出来谁是自己想跳,谁是被家长老师摁头跳的。
而洛桑要找的人才必须是那种眼里有光,有强烈的“eager to dance”,他们不跳舞是活不下去的,所以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芭蕾选择舞者,而非他们选择了芭蕾——这样的灵魂是罕见却也脆弱的,只有给予足够的爱,才能开出艺术的花。
古典变奏排练
3.现代舞
PRIX DE LAUSANNE
看不太懂没关系
他山之石仍然可以攻玉
国内大家确实更关注古典芭蕾的变奏和基训,主要也是因为现代舞在国内普及程度相对低,而且确实有些现代舞作品的音乐很平,如果选手不幸跳的也平,那确实容易看睡……选手只有非常突出大家才能看出来“哦,这个确实更好”。
但,不管你是芭蕾小白还是舞蹈老鸟,现代舞的coaching部分我还是建议大家看一看的。
看不太懂没关系,看多了总会有感觉,人类对美的感知是一种本能,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知道自己知道”,他山之石仍然可以攻玉。
2025年
408 & 214号
优秀现代舞舞台
1
听音乐
音乐里的任何一个音符,舞蹈里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瞬间完成的,这不是打游戏里瞬发技能,它们各有强弱有长短有高低,有很多的维度可以匹配,不能简单的一一对应:你可以用踢腿的制高点去抓音乐的最高潮,也可以用控制着落脚尖的过程去展示一个漫长的尾音。
这些音符和动作,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需要瞻前顾后,需要同舟共济。就譬如对对联: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光是把每个字都对上当然不行,你还得去看看上下文,否则就变成了“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相比古典芭蕾有很明显的重弱拍,选手同台跳现代时就能非常明显感觉出大家节奏处理的巨大不同:去年的317现代舞让大家都盘出包浆了。大家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比一比哪个选手能一眼被你看见?这些不同的处理哪些让你最舒服?为什么你会觉得TA舒服?
2
听呼吸
很多人在学舞的前几年都不知道什么是呼吸。一方面是因为基训本身要求就严苛初学也顾不上,另一方面是古典变奏呼吸气口都会隐藏起来不方便观察。
而在现代舞这里,就能给补上这一课。
古典变奏老师嘴里最长听到的音效是“啪!”、“哒啦!~”,而现代舞老师则会变成“呼——”、“唰——”,而这时候随着选手的演绎,“呼吸”就变得很明显很可视化了。
如果你边看,边跟着做几个相对简单的地面或者上肢动作,配合老师上的引导,更容易找到全身“链接”和力量“传导”的感觉,而不会是头手身子“桥归桥路归路”了。
现代舞课堂及排练
3
听引导
相比于古典变奏有制式的角色和剧情,选手们对现代舞的演绎更像是规定命题下的原创剧本。
本次新加入的现代剧目《Under Glass》就很适合小选手来演绎,同龄的编导的创作虽然略显稚嫩,但也相对容易发挥——比如有些人跳出了寂寞和迷茫,有些人跳的像是在追寻些什么,有些人就跳成了恐怖片。
而排练老师对大家的引导更多是激发大家的想象:听到这段音乐的时候你脑中会浮现出什么?不管是想到抓住快飞走的鸟儿,还是抬手要挡住突然变刺眼的阳光,演绎音乐并不是“可视化”那么简单,而是肢体表达对节奏韵律的一种“再创作”。
想到了才能做到,做到了才能让观众看到,这是洛桑对“艺术性”这条最重要的选拔标准的考察手段。
现代舞Under Glass
4.比赛结果
PRIX DE LAUSANNE
男女选手分开评奖
能让比赛更高效、更公平吗
本文的最后,笔者想再岔开去聊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近几年洛桑确实更“偏爱”男生,于是很多人表示“应该男女分开评奖”,甚至出现这样的言论:“学芭蕾的女生基数本就很大,为了鼓励男选手多参赛而给更多奖学金给男选手,女选手岂不是处境更加艰难。”
呃这就有点偏激了。
那么洛桑应该男女分开评奖吗?这样会“更高效、更公平”吗?
显然没那么简单。
近2年冠军男选手
1
评奖决策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如同我一直讲的,洛桑虽有各种长远的美好的愿景和意义,它本质还是——招聘会。
而单从目前看,每年向市场输出的男舞者(尤其是顶尖的)数量远少于女性,而洛桑这个赛制能灵活的反应市场需求——缺男补男,缺现代舞补现代,缺高个补高个,但它近几年不太可能缺女补女,因为它不缺。
所以这并不是评委刻意倾向男性,而是行业本身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2025年314号中国获奖选手
2
没有任何制度是有利无弊的
洛桑赛自1973年创立起,就带着一股“叛逆”劲儿——创始人菲利普夫妇的初衷是:芭蕾的本质是艺术,而艺术的核心是灵魂的共鸣,而非性别的标签。
建议洛桑分性别的人,可能忘了一个人类社会实践千年得出的重要结论——没有任何制度是有利无弊的。
如果非要分个丁卯,也会有它的弊端:比如都知道“大小年”现象,近几年男生拿奖多了为姑娘鸣不平,万一哪年女生表现很拉你还硬要五五开,是不是又要替男生鸣不平呢?
3
不要什么都代入性别公式
因为这样很容易陷入另一个困境:既然按男女分了,要不要再按年龄分?大洲国籍分?按学派分?那也不必等洛桑去改革,已经现成分完了的比赛也多得是,看那些就行。
对这类议题敏感是好事,但不能什么事都往里代,有些人评价个屎屁尿喜剧片,还要求有女性角色弧光——这就是中了奸计。
另外,洛桑预选赛时男女比例一直是相对均衡的,而它既然是个招聘会,最重要的还是选手和院团私底下达成双选意向,颁奖学金其实是次要的,选择自费或其他资助渠道,不会明显阻碍选手后续发展。
洛桑的赛后招聘会
4
不是分走蛋糕,而是做大蛋糕
不同于很多其他行业,芭蕾里“男女”确实很难互相替代:某个角色今天是个28岁的白人明天就可以换成18岁亚裔,但今年是女的明年换男的确实有难度……
试想如果这个行业不去吸引更多优秀男性的加入,女性从业者的情况真的会变得更好吗?你毕竟不可能要求俩女的去跳大双或现代,互相举来举去。
5
雌雄同体”是行业发展方向
洛桑很多现代舞剧目是不限制性别的: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个赛制,也是为逐渐软化传统芭蕾对男女角色的固化定义,让年轻舞者明白:真正的顶尖舞者,应当超脱性别框架,用身体讲述普世的情感。
所以,不妨放下对出身的执念,当灯光亮起音乐流淌,我们都只有同一个名字:为芭蕾而生的灵魂。
2024年获奖选手合影
写在后面
PRIX DE LAUSANNE
笔者想说,大家不要对芭蕾有畏难心态,觉得洛桑这些东西太难太高大上了。毕竟看洛桑的目的也并不只是为了让自己跳的更好,而让自己跳的更好的目的也不只是为了上台。
艺术可以是你一辈子的伙伴,这也是洛桑一直希望告诉大家的。每年颁奖典礼上评委会主席都要讲两句,今年讲的核心内容我这里摘录一下:
“Dance is not an easy path, but it will lead you to fulfillment and happiness. Be brave, humble, never save your energy. Never give up on the idea of getting better. And in this uncertain society, be proud to embody the essence of what makes us human.”
最后还是那句,希望大家享受观赛,同时也不要忘了多来上课。
还是要去练啊!
是要去练啊!
要去练啊!
去练啊!
练啊!
啊!
!
——撰文&编辑:糖芭特约辑稿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沙特毕竟太诱人签约球员享超高薪和免税政策显效率2025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杨浦区社区健康运动会“定海杯”呼啦圈比赛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