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遭遇三连败,世界杯摘银,再负陈芋汐,跳水天才错失全满贯

互动娱乐活动

全红婵和陈芋汐的竞争,早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便开始。14岁的全红婵以三跳满分的“水花消失术”震惊世界,而16岁的陈芋汐则在赛后含泪表示:“下次一定赢回来。”四年之后,两人的对抗从“天才少女”与“稳定机器”的较量,演变成了“中国跳水双保险”的内斗。

陈芋汐的稳定表现,体现在数据上,本赛季她的动作“标准差”仅为9.8分,而全红婵则高达21.3分。关键动作207C的得分率,陈芋汐比全红婵高出了近三分之一。这种稳定性使她在新的赛制中游刃有余,她在半决赛获得432.15分,决赛获得431.25分,两者几乎没有差距,仿佛她已经变成了“AI机器人”般精准。

全红婵的“险”,则源于她的技术路线。为了突破陈芋汐的优势,她在决赛中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8的6243D(臂立向后翻腾两周转体一周半),该动作在空中的姿态调整需要达到0.01秒级的精准。尽管动作完成质量上乘,但陈芋汐的“保守策略”更胜一筹,她通过降低单跳难度来换取更高的完成分,最终以0.45分的微弱优势夺得冠军。

全红婵和陈芋汐的竞争看似激烈,实则是中国跳水长盛不衰的秘诀所在。她们在双人项目中的默契配合,使得她们成为了“降维打击”的代表。在2025年世界杯双人10米台决赛中,她们以357.60分领先亚军32.4分,默契程度高得让裁判怀疑她们是否装了定位器。

这种“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内卷,反而促使国内跳水技术的更新迭代。全红婵研发了626C(臂立向后翻腾三周抱膝),陈芋汐则加练男子专属的409C(向内翻腾四周半抱膝),这两项动作的难度系数都很高。教练陈若琳的“失误惩罚套餐”将这种内卷推向了极致——每当一个动作失败,她们要加练十组,体能消耗极大,还要进行心理抗压训练。全红婵曾在采访中透露,陈若琳会在她失误后拉着她“聊半小时”,并以幽默的方式让她放松心情。

这种“严父慈母”式的训练方式,让两人既能保持对比赛的敬畏,又能在面对困难时保持斗志。全红婵的三连败,无法绕开“发育”这一关键词。从东京奥运会时的身高1米43、体重39公斤,到如今的1米55和45公斤,身高增加了12公分,体重大了15斤,这些变化让她的空中转体角度偏差增大。体能教练透露,她每天都加练到晚上九点,做深蹲时膝盖疼得直打颤,却仍然坚持进行核心训练,只为更好地控制发育后的身体。

而这一“青春期发育”和“身体与意志的对抗”,在技术数据上尤为明显。2023年,全红婵的招牌动作207C的成功率骤降,曾经的“水花消失术”如今频频炸起水花。相比之下,陈芋汐的同动作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更残酷的是,国际泳联在2023年修改规则,将世界杯总决赛冠军定义为“世界冠军”,这一赛制改革本质上是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对于全红婵来说,这枚银牌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场商业游戏的牺牲品。两小时内完成10跳,体能消耗大大超过了传统赛制,这对还在发育期的全红婵来说,造成了较大的调整困难。

然而,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亚军已经是非常出色的成绩。尽管全红婵错失了全满贯,网友们却翻出了她的成就单——11个世界冠军、三金奥运会、三金世锦赛、世界杯双人项目六连冠。这些成绩足以让任何国家的运动员名垂青史,但却因为“未完成大满贯”被舆论忽视。然而,全红婵对这些失利却显得十分从容。在之前的比赛中,她曾多次遭遇网络上的负面评论,例如“怎么只得了银牌?”“体重增加是因为饮食不当。”“一定是还不够努力。”而她则以一句“那咋了,这就破防了?”回应外界的质疑。

全红婵坦然接受自己的发育,认识到成长中的问题,从不把自己视为“金牌收割机”。她是一个尊重体育、敢于面对挑战的优秀运动员。她和陈芋汐的关系也让人深感敬意。在陈芋汐夺冠后,一只玩偶不慎砸到了她的头,而全红婵则捡起玩偶递给她,并与她一起面向观众挥手致意。可以看出,两人在私下里关系非常好,并且毫无争夺冠军的嫉妒之情,反而互相支持,看到对方夺冠后会感到由衷的开心,并且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更加努力去超越对方。

从全红婵的横空出世,到陈芋汐的崛起,她们充满光明的未来将更加精彩。竞技体育的魅力,永远不在于金牌的数量,而是在于超越自我的勇气。在这个“唯金牌论”的时代,她们用实力证明:真正的强者,不仅能在巅峰时互相成就,也能在低谷时彼此激励。全红婵的三连败,或许只是她蜕变的起点,陈芋汐的三连冠,也只是新周期的开始。体育精神,便是无止境的奋斗,坚韧不拔,摒弃杂念,才是运动员被无数人喜爱的原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热爱竞巅峰”, 2024年3X3黄金联赛总决赛即将开赛
让世界听到邯郸的声音:传奇球星布冯为郸青超冠军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