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天赋异禀,无师自通,是首位全国个人赛冠军

精彩空间展示

大鱼果然是不能轻易放到海洋里去的,1948年,小杨(当时可以叫小杨)到了广州,非“如鱼得水”四个字不能形容他的处境。

广州当时汇聚了一大批象棋名手:卢辉、冯静如、黄松轩、李桂、周德裕、李庆全、陈松顺等等等等,每个月甚至每周,各大有名的茶楼、游乐场都会举办擂台赛,到处办得轰轰烈烈,把个小地方来的小杨看得是眼花缭乱,临渊羡鱼多没意思,退而结网去捕鱼才不枉此行,小杨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干就干,刚开始由于经验的原因,对陈松顺等人还略处下风,不出一年,居然就占据了羊城各地擂台赛擂主地位,并夺得1951年的华东华南区级赛冠军。

期间几次,不知是谁邀请他去香港,在香港,杨、董二人来了场“命运的邂逅”,第一轮邂逅,杨十番棋败于董。第二轮邂逅,杨又败。如果我们用电影的“平行对比”手法,拍出二人在这段时间的生活,就会发现,一个整天无所事事斗鸡遛鸟,一个卧薪尝胆废寝忘食,把董文渊的棋路拆得滚瓜烂熟。

1952年,杨官璘挟艺北上上海找董“报仇”。这次番棋战的关注度和人气,堪比现在被很多女孩子称作“偶像”的周某某、刘某某的演唱会,看客需要提前好几天买票,买不到的还得托熟人买,9月12号,在著名的米高梅舞厅,杨官璘以早已熟透了的中炮巡河炮发起势不可挡的猛攻,董文渊没想到杨官璘一年之内棋艺居然精进如许,节奏被彻底打乱,前五局两和三败没开胡。

自己的地盘,居然被一个愣头青杀成这样,以后如何在沪上立足?董文渊稳住心态,六、七连扳两局,企料杨官璘暗暗蓄势,一个七八百丈的浪头打得董的小船彻底倾覆,连下八、九、十局。这样,杨以五胜二和二负的压倒性优势打败头号敌人董文渊。几天后,闻风而动的何顺安、谢小然等名手均来挑战,一一落败。

在沪期间,杨老在华东,华南名手对抗赛(朱剑秋,何顺安、陈松顺、杨官璘四人)中夺冠。

1952年、53、54年,杨官璘在广州的名手表演赛、陈松顺十番棋对抗赛等比赛中夺冠。

说到陈松顺,顺便提一下,杨、陈争霸是五十年代初期的棋坛主题,陈比杨大五岁,成名也比杨早,还都是以残局功夫卓绝天下,两人在广州的地盘争夺一度十分激烈。出现一山有二虎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决斗”,1954年举行过两次十番赛,杨以小胜一局的微弱优势获胜。除了是对手,陈松顺杨官璘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全国最佳“双打”,两人多次代表广东参加全国团体赛并摘得桂冠。

陈松顺、杨官璘在树林里谈棋论道

就这样,那些年杨官璘在华夏大地到处横扫,如日中天,结束了董、林、周、谢、陈等南北纷争诸侯争霸的局面,一统天下,具体很多细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当时棋坛这是样评价杨官璘的:“棋艺超妙稳健,两俱有之,已熔“南黄北周”于一炉,而且有凌驾之势,被普遍认为是“当世第一人”。

那“当世第一人”不能全凭民众口头公认啊,最好有个官方正式文书,才算是“名正而言顺”。巧了,1956年,国家体育局宣布“第一届全国象棋个人赛”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开张。争夺历史上第一个官方承认的棋王称号,这还了得,所有名手像打了个鸡血一样,日夜兼程向首都北京追杀过来。

初赛四场,杨官璘小试牛刀全胜,顺利进入复赛,复赛的12人又进行小组赛,然后是决赛。最终杨官璘以三胜(刘忆慈、何顺安、侯玉山)一和(李义庭)一负(王嘉良),积七分的成绩成为第一位全国冠军!

“第一人”口头称号终于落实到了书面上,31岁的杨官璘捧起金杯,笑傲天下!

后来的岁月里,杨老还连着笑了好多好多次,在1956年~1981年的全国象棋个人赛中,他13次进入前6名,其中四次冠军(1956、1957、1959、1962)、三次亚军、三次季军,还为广东队多次夺取全国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

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是“杨胡”争霸的时代,1956年,两人第一次在全国赛场相遇,之后很多年,他们数次狭路相逢,互有胜负,棋局内容之精彩激烈,极具历史收藏和学习欣赏价值。1982年,杨官璘携手胡荣华被授予国家第一批特级大师称号。

江山代有才人出,由于年龄的精力的关系,60、70年代后期,杨老在巅峰渐渐隐退,主要以担任广东队教练为本职工作,不过,虎老雄心在,杨老在从山峰上走下来时,还顺便沿途摘得名花奇石数枚:77年的中菲马港名手邀请赛冠军、87年的全国六运会冠军、1999年,74岁的杨老还捧得“元老杯”象棋赛冠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棋坛老元戎。

提及任何一位在某一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除了论述功绩,更重要的是给后人留下的历史意义。杨老纵横棋坛数十载,粗略总结如下:

一:残局圣手

提到残局的著作和理论,《适情雅趣》、《渊深海阔》《竹香斋》以及《象棋残局新论》等等都是不朽的残局著作,历代的人们也都是从这些古谱精华中汲取残局的营养。而到了杨官璘的手上,终于将实战、实用残局的魅力发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老除了拥有完善的理论,更以实战残局的出神入化水滴石穿而闻名于世,是公认的“魔叔”。可以这么说:前辈们的残局著作为象棋残局的研究打造了一把把钥匙,杨老以自身实践为象棋残局演示了钥匙的各种开法。在杨老晚年,广东队里一旦遇到不好拆解的高难度实用残局,队员们总会异口同声:“问杨老吧”。

二:著作:《杨官璘象棋新编》《弈林新编》

另外还有《棋国争雄录》《弈林精华》等,这些著作都是杨老晚年时,总结的自己棋海浮沉数十载的呕心沥血之作。书中主要从布局、中局、残局入手,均凝聚了杨老先生几十年来无数次的实战心得并有所创新,比如对五六炮布局的心得,对五七炮弃车局、当头炮弃马陷车局的古谱飞刀进行重新的认识与订正,又生恐后人有所疑惑,注解评析极为详尽,有“揉碎了再喂”的苦心,那时候没有软件,订正工作只能靠杨老自己的经验、棋力与反复摸索完成,胡荣华说过:杨官璘是一位实践和理论双线并行的一代宗师!

三:品格高洁,教诲后人

做人还是要有一些清流、傲骨的气质,不能俗。杨老为人的侠义、谦和、知恩图报在棋坛是众所周知的,这方面的往事太多,可入《今世说》了。小到如在广州拜拳师学打拳,人家开口两块一月他硬给五块,大到对他的一生象棋事业的无私奉献。很多次,杨官璘拄着拐杖接受采访,他对于自己一生的骄傲和遗憾,有一种“历经万般红尘劫,犹若凉风轻拂面”的淡然,没有对人生高度的洞察力和超脱象外的定力,是生不出这样一种气质的。

他似乎从来不公开表达他的际遇,他把他的思索,全都浇铸于他的棋路,他对后辈的教导中去,1959年以后,杨老担任广东象棋队教练带领广东队在全国比赛中拿下三次冠军,培养了“岭南双雄”等象棋名家,退休后,他每周二下午准时搭公交车去棋院,为女棋手们当陪练。他在队员、教练、著书人等身份中转换自如,作为中国棋坛的中流砥柱,他呈上启下,继往开来,棋坛历史不能没有杨官璘!

2008年,杨官璘因病逝世,巨星陨落,天地同悲!杨老的墓碑立于广州新塘中华永久墓园名人墓区,每年都有很多人去祭拜。广州多雨,梅雨季节,人们撑着伞,瞻仰着一代宗师的遗容,细雨淅沥声中,仿佛是老人在低低讲述他的棋坛戎马一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尼日利亚的世界杯生死战:主帅谢勒的自信与球队的现实
田径世锦赛男子十项全能铁饼赛况:中国选手费翔热身备战